標籤

, ,

回到那個老人說舊夢的對談,宣傳標出來的題目,跟甚麼Y世代的信仰反省有關。

實話實說,我對那個題目本身甚有保留。

答應參與對談的時候,還未有正式的題目;我答應做的,只是圍繞電影與信仰/神學思考等等問題,談談自己的看法,未幾卻見印好了通街派了的宣傳單張,當堂 … 哎呀扯!

題目是誰的主意,我不知道,但似乎並非我的對談伙伴 (即主持人) 所擬的。

最主要的是,我相當不喜歡用『Y世代』這樣的字眼。(『相當不喜歡』其實是個太溫和的understatement,但我不想用到『憎恨』這麼強烈的字眼。) 因此,我不會主動使用它,更會在可能範圍內避免使用。理由是:

  1. 它是個非常浮動 (fluid)、滑溜 (slippery) 的概念,無論在出生年期、成長經歷、社會脈絡各方面,都是不確定的,人言人殊,點講都通,是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印象多於準確描述。(假如能夠準確描述,已經很好了;分析?開玩笑吧!)
  2. 它在香港 (和其他華人) 社會是否適用,很成疑問。所謂『Y世代』的說法,源自美國普及媒體的偽社會科學,只是個供懶惰而貪新的新聞媒體炒作吹噓的catch word。香港傳媒、香港教會群體若是照樣拿來移植,只是把香港當成是美國的文化殖民地罷了。(當然香港有好些基督教領袖很喜歡搞這一套,that’s a bigger issue than I can handle in this post。)

如是,我認為『Y世代』其實是個沒有用的稱號 (unhelpful as a term),起碼對於香港來說是無用的,它不能幫助我們更認識世界、了解年輕人、或者提升青少年人的福祉。

它只是方便成人世界標簽那些比自己年輕、跟自己大不相同、令自己一籌莫展的青年人。它只是提供一個時髦的詞彙,讓苦悶的傳媒把玩幾番,然後還煞有介事地以為自己在探討很重要的社會現象。又,它只是為從事市場企劃的人,在虛晃花招時提供更多彈藥,同時幻想自己的proposal何等有理論基礎而已。

拒絕了那個缺乏實質內涵的扮野虛詞,我情願稱呼時下的青少年為時下的青少年,要明確一點的話,說明是那個年齡層、那種社會經濟狀況等等就行,平平白白,就是勝在簡單易明,不用搬出一大堆偽社會科學觀察來壯行色。

那麼,時下青少年的信仰反思,到底又是甚麼回事呢?

【未完,眼睏】